深职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正文
  • 分享

孔子为什么反对职业教育

发布:2017-10-12

  

  ——重读《论语》之“君子不器”

  

  

  1

  孔子是中国教师的祖师爷,他的金口玉言对中国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根本性影响。在《论语·为政》中,他老人家讲了这样一句经典:“君子不器。”什么意思?老人家去世后,学者们对这句话有各种解释,直到南宋大儒朱熹的解释出现后,纷纭众说方归平静,因为朱熹解释被官方划定为科举考试内容。

  朱熹在他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说:“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。成德之士,体无不具,故用无不周,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。”该注释表达了三个意思:(1)“器”的特点是各执一用,只顾自己,互不相通;(2)君子是道德水平达到很高程度的人;(3)君子不像器具,而是全才通才。

  既然这个解释被官方认可,那么中国古代提倡的“君子文化”就是:博古通今、德高望重。反过来说,专于一技而谋生者,都够不上君子。

  问题在“职业教育”这儿出现了。

  职业教育专门培养“专于一技而谋生者”,——既然不培养“君子”,谁还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呢?

  的确没有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。儒家文化中,君子是最值得推崇的,孔子呼吁人人努力做君子。在中国古代社会,没有,也不可能有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。

  清朝末年,张之洞推行“师夷长技”新政时,为了向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妥协,提出了“中体西用”策略。他的这个顶层设计注定是要失败的。想想看,“西用”用的是“器”,“中体”体的是“君子”,那么“中体西用”就等于说“君子要器”,这不是与“君子不器”唱反调吗?

  2

  孔子那时没有职业教育学校,如果有,他肯定是激烈反对的。换句话说,孔子学校不开设职业类课程,即便有工匠提100条腊肉来求学,他也不会接收。

  孔子为什么反对职业教育呢?

  这要从孔子所处时代说起。孔子处在春秋贵族时代,但周公所制定的贵族礼制已开始败坏。因此,作为贵族的孔子看在眼里、痛在心里,他从小就好礼且立志要复礼。孔子认为,贵族礼制的核心是“仁道”,恢复仁道,则国可定、民可安。孔子所期待建立的其实是政治家文化,这在人类早期皆如此,比如柏拉图在古希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声。

  政治家文化追求全能和高德,羞于以专技谋生。彼时,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权利享有政治家文化。“贵族男子”的引申义是“君子”,“君子”既有身份意义(贵族),又有道德价值(礼仪)。

  “君子”一词在《论语》中出现约有30处,与之对应的是“小人”。“君子”身份高贵且道德高尚,“小人”身份低贱且道德低下。《尚书·无逸》:“知稼穑艰难,则知小人之依。”这里的“小人”指平民百姓,也包括奴隶阶级。“小人”因为忙碌于劳作而不必遵循贵族礼仪,正所谓“礼不下庶人”。

  “君子不器”,但“小人当器”,因为“器”是“小人”的属性。春秋以前,“器”或“技”皆出自官府的“工官”,他们是专于一技的大师,却可能没有贵族爵位,当然也不参与政治事务。礼乐崩坏后,工官流落民间,变成了专于一技而谋生的匠人,也属于“小人”。

  “小人”被认为像器具那样各执一用、自私逐利、傲慢不和,彼时另一国度的柏拉图就说,“工匠的卑鄙之处在于,他心灵中最好的部分生来太过虚弱,以致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兽性。”

  职业教育不培养“君子”却培养“小人”,不仅不能复礼,反而可能乱礼,或者说,职业教育行为本身就不符合礼制。不符合礼制,孔子当然要反对了。

  孔子反对职业教育,提倡“君子教育”(古希腊称为“自由教育”)。孔子学校培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“君子”,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“六艺”。“六艺”中虽有“射”和“御”,却是贵族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,比如闲暇时可以打牌打猎唱歌郊游,但不能做工经商谋生,孔子称其为“游于艺”。

  3

  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,有人坐轿有人抬轿,这是社会秩序的必然。比如,君子可以站在高高的河岸上,仰观俯察,看河水而兴叹,但船夫就只能按照指令划船,这是身份高低不同,也是精神境界不同。君子有精神需教育,船夫没精神不要教育,这种认识和区分持续几千年,直到工业化时代才被打破。

  今天,很少有精英反对职业教育,但是精英与大众、上层与底层的区分还在。手工艺者和做农活的老百姓仍然被称为“底层人群”,他们和官员、医生、教师等等人群的区别,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职业分工区别,而是身份地位区别,甚至还有道德价值区别,这种区别和资源分配、受尊敬程度联系在一起。

  有区别就要有选择。你是否选择职业教育?“君子不器”不可避免地会对选择产生影响。

  

  

 

相关新闻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