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2015年11月,艺术设计学院2013级环艺四班、五班的53名同学,在装饰专业老师的带领下,来到 “瓷都”景德镇,开启了一场陶艺求学之旅。
实现教学从“生产—市场”的全流通
这门集校外参观、采风、摄影、速写、画坯、制瓷等于一体的校外综合实训课程起源于2014年秋天。 “现在的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是既会高大上的理论,又懂接地气的市场,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实现教学—实践—生产—市场的全流通”,环艺专业主任黄文胜老师如是说。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激发设计兴趣,打开艺术思维,拓展设计视野,他和周汉新老师与学院领导反复斟酌和商量后,决定开设《景德镇校外综合实训课程》。
“就是要让学生经过拉坯、利坯、画坯、喷釉和烧窑各道工序,身临其境地学习并感受陶瓷设计制作所需的知识,并在动手参与中得到消化和吸收,从而让专业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”,黄文胜说,“这正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。”
身临其境体验实践教学之乐
在20天的实践学习中,同学们起早贪黑,每天学习时间长达12个小时。两位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克服艰苦的条件,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,被亲切地称为“胡子爹”和“老周妈”。
在老师的悉心安排和一路讲解下,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国贸瓷器批发市场、古窑民俗博览区、景德镇陶瓷学院,在瑶里古镇和婺源小李坑进行实地写生,并亲手制作“陶瓷处女作”。
为了方便同学们制作瓷器作品,黄文胜老师早在几个月前就请来了专业师傅完成了练泥、拉坯等前期环节。实践期间,同学们可直接在成型的坯上绘画。老师帮忙省去了不少环节,可当第一次面对一个个大罐子时,不少同学还真不知如何下手。经过多次的失败,反复的尝试,最终大家都烧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。
瓷器“处女作”引来一片叫好
11月18日是出窑的日子。一大清早,当瓶子从窑里抱出来那一刹那,同学们沸腾了。瓶子蓝白相映、晶莹明快、美观隽久,让孩子们欣喜不已,有的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作品的出炉,也意味着20天的校外实践之旅即将画上句点。
回到学校后,同学们 “自编自导自演”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瓷展,从瓷器的摆放、到背景板的展现、再到开幕的每个流程,大家无不一一揣摩,精心设计。12月28日,“陶瓷之路——景德镇记”师生作品展在留仙洞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终于和师生见面了。200余件青花瓷器,器型立体饱满,釉面清爽透亮,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,表面的青花含蓄沉静,历久弥坚,让所有观赏者拍手叫好。
尊重教学规律才能培养好人才
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周利群在作品展开幕式上表示,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。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能因循守旧、死守课堂和实训室,必须从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出发,改进教学方法,完善课程结构,更新人才培养模式。
艺术设计学院近年来紧跟学校“文化育人”的战略步伐,提炼出了以“尚艺”为核心的学院文化内涵,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,开拓了“专业+导师”、“专业+大师工作室”、“专业+校外综合实训”等育人平台,形成了较完备的整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,人才培养也初现成效。 (文/李 楠 赖鑫贵 图/李世卓)
心 声
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周利群:校外实践教学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,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了传统文化,不愧是一次成功的尝试。
环艺专业主任黄文胜:从来没接触过青花瓷的孩子,第一次制作,居然能做的这么好,我深深被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震撼了。专业老师,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、去感受,而不是限制,不是强灌。被亲切地叫一句“胡子爹”,应该是孩子们对我最大的认可和信任吧!
环艺专业教师周汉新:和孩子们相处的20天,让我体会到了师生之间远不止上课、教学那么简单,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的沟通、交流以及心灵的对话。
13级环艺4班曾剑敏:守住内心的淡定与宁静,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欣赏到美丽的风景。只有平静内心才能感受陶瓷的魅力,了解泥土的秉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