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职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正文
  • 分享

弘扬表达的艺术品性 练就职场的三昧真火

发布:2018-07-04

 ——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述评 

    不得不说,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,是一部杰出教材。

  首先是目标的宏达高远。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两门公共课《大学语文》、《应用写作》,课程的目的,是将"读书"、"写作"从枯燥的单纯的"读"、"写"上解放出来,这是所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愿。市面上可见的教材,执着于读写,沉迷于读写,反而让人,尤其是尚不明就里的学生在"读"、"写"上迷失。

  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把听、说、读、写揉为一体,名之曰:表达。为了区别神经质的独白,冠于"公共"一词予以限定。这种无障碍式的表达,旨在培养表达的全才,使"表达"成为目标,成为可以可以通过跟老师学,互学,自学提升的艺术。

 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教材通过案例,彰显了"表达"的一种艺术品性:人人生而平等,均有表达天赋,通过学习、训练,模仿、借鉴,可以缩小个体差异,可以强化自身,实现表达的自主、如意,可以成为自己意志和思想的主人。

  第二、 系统的严密张力。

  教程的亮丽,从第一个字已经开始:表达从开口说话开始。表达为什么不是从一个眼神,一个肢体语言,一个微笑开始?对于原点的界定,体现的是编著者的自信:眼神和微笑,可能传达一种信息,但是,之于表达,尤其是"公共表达",是暧昧的,朦胧的,不足采信的。

  基于自信,教程的架构,是难得的宽阔:只要你开口,我就倾听,即使是相反的观点,我也容忍。因为表达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,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话语,但同时必须为自己的观点,找出理由!对概念的厘定,需要借助常识,但不能拘泥于常识,信息的积累和整理,在语言样式的表达中举足轻重,却不是全部!

  在貌似松散随性的章节里,用严密的逻辑张力,建构表达的层级次序,通过语言的语动性,链接表达的要素,是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光芒四射的亮点。

  第三、 方法的哥白尼革命。

  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是对知识点概念化、细化和精准传播。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颠覆的,恰恰是传统:用案例教学的推力,打通传统课堂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,使实现高效、高雅公共表达的目的的方式不再是"教",而是每个读者以自身的经验模式去"悟"!

  "悟",是把读者拖进案例,让读者与案例进行比照的前提下完成的。这种哥白尼式的阅读革命,核心是能吸引读者的案例,当然,把案例请下神坛的"百家摭读",言有尽意无穷的启迪方式,由此产生的头脑风暴,将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,是对填鸭式教学的叛逆和决裂。

  衣衫褴褛的青年拜访吉勃斯,获得一份极其体面和重要工作的案例不是标准答案,而是一个标杆。在这个标尺下,度量的,是一种现时状态。妙不可言的是,这种状态,首先是"读"出来的。读的形态:(谬读、误读、正读,过度解读),以不同的符号诠释即将形成的"表达",只要你开口,便汨汨流出。

  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想说的是:公共表达是一种技能,可以学习。表达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,那种为了表达而学习、模仿的技巧,像不可捉摸的幽灵,是无本之源。

  第四、 步骤的水到渠成。

  为实现卓有成效的公共表达,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制定了由易入难,循序渐进的步骤。自发的、先天的"开口"与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的"开口"在表达中没有同质性,没有可比性。课程虽然赋予"开笔"的意义,远远大于"动笔"本身,却极为谨慎地对开笔进行引导:学会写主题句,小标题,给文章开一个好头。

  这样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:人人都可以动笔,人人都可以绞尽脑汁写一个金句,写一个比以前更加优秀的开头--教材的普世价值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示。但是,教程毫不掩饰对于完美表达的追求:表达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要做到更好,路在脚下,那就是听,读,悟,而后说,写,唱。

  罗伯特议事规则下,语言和文字超越了语言和文字本身。《大学公共表达教程》超越了一般教材的范畴,在高职高专应用型教材中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。

相关新闻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